1945年秋,朱禹门、吴守斌、周晓霞等校友到处活动,把1938年开办的私塾改为学堂,首任校长吴守斌。1945年下半年,在多方支持下,学校又新建一所草房,购置风琴,聘请教师5人,招收学生几十人。因条件艰难学校一到四年级分两个班进行复式教学,开设语文、算术、音乐、图画、体育等课程。
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城解放。铜陵县爱国民主政府对学校进行接收、恢复工作。经过整顿,学校于1950年8月更名为“铜陵县立五松完全小学兴隆分校”,由俞成模出任代校长。由于各种原因,学校在铜陵县政府的领导下又先后更名三次,分别是“铜陵县城关第二中心小学”、“铜陵县扫把沟小学”、“铜陵县扫把沟中心小学”,经历了吴敏、方醒亚、曹孚三任校长,在校学生248人,教职员工10人。
随着铜陵市规划的变化,1956年,学校因所处位置划归铜陵市区(当时叫做铜官山市)范围,学校于9月更名为“铜官山市第二小学”,由王仲廉任校长。到1958年因铜官山市更名为铜陵市,学校也于9月改名“铜陵市兴隆小学”,在校学生已达762人。
1967年9月新学期一开学,学校又改为“铜陵特区红光小学”,此时,学校已经拥有19个教学班,学生1013人,教职工35人(其中代课教师5人)。学校的发展步伐越来越矫健,并没有受到文革太大的影响。1970年春在学校师生员工情况统计表中,在校小学生数已达1343人(26个教学班),教职工34人;在校初中生数186人(附设初中班4个),教师8人。
伴随着新中国炉铜的横空出世,1977年2月,学校更名为“铜陵冶炼厂职工子弟小学”,由曹从煌主持工作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“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”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,学校迈上了更好的发展道路上来,学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教学上。1981年11月,学校正式转归铜陵有色教育处统管,期间曾改校名为“铜陵有色教育处一冶小学”、“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一冶小学”、“铜陵有色金属(集团)公司一冶小学”,张文英、李安彪、孙道祥和许新江先后任校长。此时学校规模日渐扩大,学校面积为13067平方米,校舍总建筑面积4101平方米。学校的面子新了,里子也要有更好的表现。1998年,学校着眼于师生的终生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,确立了“依法治校、质量治校、特色强校、科研兴校”的发展战略。学校先后获得“中华小甲A”足球竞赛铜陵赛区冠军、安徽赛区季军和道德风尚奖、省级家教名校、市级“五好关工委”、市级“绿色学校”荣誉称号,课题“小学生性格优化教育”获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。并且学校还成为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五”规划国家项目“学校心理健康理论体系构建研究”课题实验基地和“全国小学作文教改实验校”。
2004年,有色教育处取消,学校正式由企业办学转为政府办学,由铜陵市铜官山区教育局分管,改校名为“铜陵市金山路小学”,学校由此迈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。
2005年9月,周新建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。为了使金山路小学尽快适应政府办学的思路,学校一方面抓教学,一方面抓管理,针对自身情况制订了学校五年发展计划。当年,便对学校环境进行了整改,修缮校门,制作新门牌、宣传栏,将两栋主教学楼进行了内外粉刷,并成功拆除校内危房10余间并在上面新建了一个小操场。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,学校的内部管理也迈上了一个新层次,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。在过去的两年中,学生获奖项1人、省级奖7人、市级奖16人、区级奖30人;教师获奖项3人、省级奖2人、市级奖11人、区级奖22人,此外学校还拥有省级“教坛新星”、市级“骨干教师”和“学科带头人”各一人。另外,学校还被评为市级“单亲、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先进集体”、市级“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”、市级“青年文明号”、市级“五四红旗团支部”。近年来,学校新进青年教师12人,他们的到来为学校增添了活力,同时,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逐步成为学校工作的重心。
因学校所处位置为两大化工工厂中间,长期以来,学校的环境得不到根本的改善。2008年,在铜陵市政府及铜官山区政府的关心下,铜陵市金山路小学搬迁工作正式启动。新校址定于天桥北路蔬菜批发市场旁,新学校规模定在3.2公顷,设36个教学班,届时将成为铜陵市规模的一所小学。新学校将于今年年底前动工,有望于明年9月份交付使用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金山路小学一定会更加的。
回首过往,金山路小学已走过了风风雨雨六十余载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,为义务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毕业生,也拥有了一个又一个夺目的光环,这其中包含了学校一代又一代教职工的辛勤汗水与无私奉献。当前,金山路小学正以学校搬迁为契机,紧扣新课程改革,并继续遵循学校“以人为本”的优良传统,缔造新的属于金山路小学的辉煌。
地址如图: